结缘东方(1894-1903)
当今壳牌集团业务遍及全球, 而其最初的发展却与东方有着深厚的渊源。亚洲一直以来都是壳牌业务的重点地区。
壳牌集团的前身其实是由两家母公司组成,一家在英国,一家在荷兰。
英国的母公司成立于1833年,一个名叫马科斯•塞缪尔(Marcus Samuel)的英国商人在伦敦开了一家小店,出售的许多货品都是由水手从遥远的东方带回来的。当时小店里最受欢迎也最时尚的货品,就是用来做钮扣和袖扣的螺甸和用来装饰首饰盒的贝壳。
塞缪尔去世后,他的两个儿子小马科斯及萨姆进一步发展了进出口业务。为了纪念父亲最成功的贸易项目,塞缪尔兄弟决定用不同种类的贝壳为油轮命名——这种命名传统一直保留至今。1897年10月18日,兄弟俩创立了壳牌运输贸易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壳牌运输”),专门从事油品及航运业务。
荷兰母公司的东方业务则始创于今天的印度尼西亚。1880年,荷兰人安昆•邵克(Aeilko Jans Zijlker)在苏门答腊热带森林的一个烟草种植园内发现了石油。他花了十年时间方才筹集到开采石油的资金,并在之后成立了 “荷兰皇家石油公司”(以下简称“荷兰皇家”)。
从小小煤油灯开始的传奇
壳牌对中国的贡献始于一百多年前。当时,石油主要用来生产煤油,又称“灯油”。随着煤油的日渐风行,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叶,中国的煤油进口量已达到每年700万加仑,全部以铁罐盛装,其中大部分从美国进口。
第一批从俄国进口的煤油于1889年运抵中国。一般认为,塞缪尔兄弟于1890年通过德山咪洋行开始参与这项中俄贸易。他们尝试将散装煤油运输至港口并在当地装罐销售。这样,不仅保持了散装运输的成本优势,还创造了当地就业,为自己营造出友善的环境。这样的解决之道于是成为典型的壳牌思维方式,就是与东道国、客户和供应商共享利益。此后,壳牌的煤油成为大家钟爱的产品。
煤油来到上海
1894年,塞缪尔兄弟的 “伊莱克斯”号首次将散装煤油运抵华中/华北地区的第一个储油库,此处距上海十五英里。此前,还从来没有散装煤油运抵上海。
也是在1894年,荷兰皇家开始从荷属东印度群岛向中国出口“Crown”(时译“僧帽”)牌煤油。1896年,一部分“僧帽”牌煤油以箱装形式运到上海,一年后以散装抵沪。
世纪之交
壳牌并不满足于只在上海建立储油基地,它有一个大计划,就是直接在中国腹地设立储油库以供应华中的需求。1900年壳牌运输在距长江口一千公里的汉口兴建了两个储油罐,并规划在天津一处有完全占有权的地块修建一座大型储油库。
访问壳牌中国120周年大事件部分的更多内容
“亚细亚”奇迹(1903-1937)
强强联手,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中国迅速发展。
烽火岁月(1937-1949)
战争时期,壳牌坚信中国会赢得和平与繁荣。